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新华社近日发表报道,关注临终关怀。报道说,生如夏花般绚烂,逝如秋叶般静美。如何让生命的最终旅途走得尊严,越来越成为人们考虑的命题。
临终关怀床位“热销”
报道说,今年8月,宁波市老年康复护理中心新大楼开放,首期100张床位被预订一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订走的。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被关怀者减少肉体和心灵的痛苦。”中心主任朱文波解释,服务内容除了医疗,还包括精神劝解,排遣他们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新华社记者发现,这个中心推出的临终关怀病房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实质上是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
“临终关怀的核心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朱文波说,当一个人迈向死亡的时候,往日所有富贵荣华、权力地位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在这个时候仍然给予关怀、认同与尊重,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临终关怀期待理解
报道分析,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还停留在“新事物”阶段,需要打破瓶颈,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临终关怀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完全理解和认可。
新华社记者在上海街头随机采访发现,许多人表示能接受临终关怀。一位王女士的回答颇有代表性:“越是到最后的时间,就越该好好把握生命。”
但是,当问及是否会送家人去接受临终关怀时,回答“会”的人却寥寥无几。一位男士说:“我们总是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拼命延长家人的生命,或者要让老人‘走’在家中,这样良心上才过得去。”几千年沉积下来的观念与临终关怀的理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报道引用社会学专家的话说,中国人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守在身边,作为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这种伦理道德深深印在人们心里。临终关怀让人们接受,取决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对“孝道”的界定,也取决于人们对这种方式的更多理解和关注。
请为临终关怀“助力”
报道指出,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临终关怀目前正悄然兴起。在浙江,共有杭州、宁波等地4家专业性的临终关怀机构,还不包括一些医院开设的临终关怀床位。
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说,临终关怀目前的推广遇到了诸多难题。首先,临终关怀还处于培育阶段,数量不多,主要是以国有养老机构为主。其次,临终关怀机构对于环境和人员、服务的要求相对较高,这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撑。
报道指出,缺少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使不少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陷入尴尬。上海市闸北区临汾医院贺金仙副院长说,目前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用药相对便宜,包括心理辅助在内的许多服务项目都是无偿的。以临终关怀为主题的新华宁养医院院长陈强坦言:“我们没有收到过任何一笔社会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