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活动。以下是几个解决小学生自私的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是指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暧昧的交流与沟通,TA称之为:“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心理游戏是在成人间的无意识中发生的,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总在重复的行为模式。
人们最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戏剧三角”,也就是人们常常在游戏中无意识地轮流扮演这样三个角色:拯救者(rescuer,R);迫害者(persecutor,P);受害者(victim,V)。最常见戏剧三角例如下:
1.迫害者对受害者
责备型:“你为什么不……?”“如果不是为了你……”;“都是你害的我”;“要不是为了你……”(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说法)。
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表面上他什么都不说,但是,他做出的委屈、忍让、顺从、讨好等在外人看来他是受害者,其实当事人知道他是迫害者。
2.受害者对迫害者
“看你对我做了什么……?”(和对方生气时,自己故意不按时吃饭或者不吃饭;故意让自己着凉……)
3.受害者对拯救者
“是,但是……”;
“我不能……”,“我没有办法……”,“可怜可怜我”;
4.拯救者对受害者
我只是试着帮你呀!
以上戏剧三角游戏中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游戏中人们的位置是会不断变换的,迫害者可能变成拯救者,而被害者可能变成迫害者,拯救者也可能变成迫害者或者受害者等。
TA理论认为心理游戏是安抚的替代品,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和别人玩心理游戏。游戏的结果是双方都觉得不舒服。因此,为了避免那种双输的结果,我们要对自己常常玩的游戏有敏感,同时也要懂得及时终止别人与自己玩的游戏。
学习TA理论最大的感触是能够及时地发现身边日常的心理问题,及时地中断问题,抑制其蔓延扩散,使偏离健康的心在最短时间内回归正常轨道,就像面对各种人际沟通中的心理游戏,及时地对自己说:‘我要主动结束这个游戏’
学习TA理论让我感兴趣的内容是心理游戏部分。比如最为常见的”yes,but……”。因为在我的周围常发生这样的一幕,比如:
甲:我不想做作业;
乙:你可以看电视;
甲:但我内心愧疚;
乙:那你看杂志吧。
甲:不,看杂志也是看书,我现在不想碰书。
乙:……
现在学习了TA理论,我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干预他人玩心理游戏,但是我自己可以调动起成人自我状态来拒绝和别人一起‘做游戏‘。这样不仅省了我的时间,又避免了自己产生挫折感
在交互作用分析学中,我还学习到一个对于改善我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的理论——心理游戏。原来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游戏存在,不仅给我造成了负面影响,还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有时,当别人玩游戏时,我会很难受,但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玩起这种游戏。现在,我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和别人玩游戏。例如,当别人向我要建议或者态度时,我会很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但是当她说‘但是’时,我也会很明确地表示:‘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我没有其它办法了,帮不了你对不起’
说到心理游戏,我想,我们都深受隐藏沟通之苦,让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变得很糟糕;也都说过’是,但是……’ 让别人与我们都对现状更绝望;遇到一个说‘我没有办法呀……’的人更是不知所措。但是学过人际沟通分析学后,让我们能清楚地在交往中分辨出这于人于己都无益的游戏,并用学过的方法终止它。这无疑帮助我们学会了如何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对关系疏远的人,我们往往能够比较体谅对方,对对方对自己的偶然的误解表现出大度的理解。但是对关系亲密的人,我们却常常表现出非常狭隘的一面,一点容不得对方对自己的误会,总觉得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想,“应该”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在和亲友相处时常常玩要别人猜谜的游戏。结果当然是常常让自己和对方都失望并且疲惫不堪。
很多时候,人们是通过隐藏沟通的方式邀请别人玩心理游戏的,要想避免这点,我们自己就需要学习在与别人交流时尽量少使用隐藏沟通,并且学习用真诚的方式表达自己。
编者按: "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是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让你体验失去的感觉。在这种虚拟失去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大汗淋漓。天呀!这些我一样也不愿失去,原来所拥有的都值得好好珍惜! " 心理游戏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心理游戏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特别适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