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农历: ,欢迎您登录雨后彩虹·徐州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心首页 心理
治疗
抑郁 强迫 人格障碍
恐惧 癔症 性 障 碍
疑病 焦虑 精神分裂
心理
咨询
人际 爱情 婚姻
两性 老人 学生
职场 成长 成瘾
心理
资料
 心理案例   心理图片   诊断标准
 减压音乐   心理视频   咨询理论
 心理常识   心理辞典   心理测量
心理
互动
 心理论坛
 你问我答
 心理博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预约   你问我答
预约流程   反馈通道
   
咨询须知 中心简介
了解咨询 咨询效果
治疗方法 保密原则

诊断标准
CCDM-3
DSM-IV
ICD-10

心理图片
趣味图片 错觉图片
两可图片 投射图片
心理活动 图片综合

心理测量
人际测量 性格测量
职业测量 爱情测量
趣味测量 健康测量
专业测量 智商测量
家庭婚姻 亲子关系

心理辞典
·心理IN词:跳槽惯性
·克莱因:儿童的“内在客体世..
·人格心理学经典语录
·人性效能历程模式
·多世代家庭治疗
心理案例
青少年心理 爱情困惑
婚姻家庭 职场心理
人际交往 考试心理
两性心理 心理黑洞

心理常识
心理百态 心理文摘
心理分析 心理人物
心理释梦 心理生活

咨询理论
精神分析 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家庭治疗
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
催眠疗法 意象对话
绘画疗法 沙盘疗法
NLP疗法 其他综合

[歌曲] 大悲咒
[歌曲] 晨曲10
[歌曲] 天籁
[歌曲] 佛教音乐
[歌曲] 呢喃3
·精选--爆笑20篇
·网络雷人脑筋急转弯
·炎热夏天的清凉爆笑语录
·经典男女爆笑搞怪顺口溜
·精神病幽默
咨询导航
多动症 自闭症
品行障碍 学习困难
交往障碍 分离焦虑
亲子关系 网络成瘾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辞典

克莱因:儿童的“内在客体世界”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3-11-24 13:59:04    浏览次数: 6356

  通过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克莱因发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因此对儿童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解决性本能的冲动的问题而是要和重要人物建立关系。儿童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其内心世界组织有两个状态:一是偏执—分裂状态,二是抑郁状态。
 
  一. 克莱因其人

  生活简史:

  梅兰妮·克莱因(1882.3.30----1960.9.22),享年78岁。出生地是维也纳,随丈夫居住过布达佩斯等多处,最后在伦敦去世。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女精神分析师。在克莱因小传中,她的父亲被描述成“一个优秀的男人,出身于正统的犹太人家庭,经过学习成为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在37岁上,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母亲被描述成“精力充沛,善于操持。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不仅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而且还开了一间商店,以此来支持她的丈夫,并保证她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与父母的关系描述为“梅兰妮·克莱茵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了。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她羡慕母亲的美丽,钦佩她的聪明和强烈的求知欲。”克莱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二姐对克莱因的鼓励最大,在她9岁,克莱因5岁时病死。死前一年,在病床上教会克莱因她所能教的知识。此后,克莱因还经历了以下的创伤:20岁时哥哥病逝,27岁因过度沮丧住院疗养数月之久,32岁母亲去世,44岁与丈夫离婚,52岁长子因山难去世,同时与她一同工作的女儿疏远了她。克莱因21岁结婚,生有两子一女。在克莱因二姐死后她有一段和一个大她5岁的男孩的亲密友谊,给她很多鼓舞,但这段友谊也结束在死亡的阴影下。

  学术生涯:17岁上大学,修历史和艺术,因为结婚放弃了从医打算,但始终保持对医学的兴趣。30多岁接触精神分析,32岁接受弗洛伊德的弟子费伦齐分析,以后费伦齐建议她从事儿童精神分析。36岁在布达佩斯的第五届精神分析年会初会面到弗洛伊德,37岁宣布第一篇论文成为分析学会会员。40岁在柏林发展自己的儿童精神分析技术,42岁接受亚伯拉罕分析,一年后因亚伯拉罕患重病终止。以后她坚持每天有规律的自我分析。此后每年都有著作出版,《儿童精神分析》是50岁出版的。55岁以后仍然1-2年就有著作出版,直至谢世仍有未完成的事业。

  二. 梅兰妮.克莱因学说重点:

  1.克莱因首创了对儿童进行精神分析。在克莱因之前没有人进行过儿童精神分析,即使弗洛伊德的小汉斯案例也不是直接对儿童的精神分析,是隔着小汉斯父亲的幕后行为。克莱因通过观察分析儿童在佛洛伊德的本能论的基础上研究母婴的关系,并且是在俄狄浦斯期前的母婴关系,也就是婴儿前语言期的母子关系。(所以她的理论来源不是听来的,而是看来的,是观察儿童的行为,然后构想出来的。这个是弗洛伊德所不能企及的领域,因为弗洛伊德的工作是自由联想,用语言表述出内心无意识的东西,而前语言期的体验是没有办法表述的。所以克莱因的贡献是十分伟大的。)

  对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用游戏治疗(用玩偶、泥巴、图画和其他一些非语言的方式)。弗洛伊德是用自由联想进行精神分析工作的。

  2.克莱因发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无意识支配,无意识的主体是本能冲动特别是性本能,而弗洛伊德阐述人格发展的主题是性本能的发展(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等等)。克莱因通过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发现了和弗洛伊德不一样的东西。对儿童来说更重要的不仅是解决性本能的冲动的问题而是要和重要人物建立关系。克莱因的这个发现被后来的依附学说证实,有这样一个试验:小猴婴儿离开猴妈妈,给它两个替代猴妈妈,一个是硬帮帮的有奶瓶可以吃到奶的模型猴妈妈,和一个披着毛绒的软软的模型猴妈妈,小猴会总是会除了需要解决饥渴跑到奶瓶妈妈那里,其余时间都会和皮毛妈妈在一起。这个试验说明了小猴除了本能满足以外还需要其他东西。曾经在孤儿院观察到的情况是,很少有人去关照,仅给与足够的食物喂养的婴儿有很高的死亡率。到这里可能我们会有一个疑问:对人来说,决定心理和行为的到底是本能还是关系?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是被客体关系理论推翻了或取代了?在历史上,克莱因的学说曾经受到经典精神分析者的反对,认为她篡改了精神分析理论。然而,弗洛伊德也是看到关系重要的,在他的理论里就有客体这个词,力比多能量要投注到客体上,这便是人需要关系,在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时候就更能明显的看到弗洛伊德对关系(人与人)的关注了。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重点在本能上,他虽看到关系的重要但没有过多的去研究和阐述。克莱因在学术生涯早期是坚定的弗洛伊德的拥护者,一直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指导工作的,在后期,她也从来没有放弃了无意识本能说,而是在无意识本能说的基础上进入了弗洛伊德理论忽视的关系的领域。正因为这点,克莱因的学说是本能学说到客体关系学说的过渡理论。也正是在她的这块基石,才建立起了后来的真正的客体关系学说(认可佛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的基础上而放弃讨论本能的,专门讨论客体关系的)。我个人的理解,人受着本能驱力的驱动,本能的满足要在关系中进行和获得,所以两者是弃一不可的。

  3.这些人物的内在表象,即儿童的“内在客体世界”是构成心理的素材,儿童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这个内在客体世界构成心理的要素。

  表象:解释1、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解释2、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内在表象:儿童的心理是有内容的,不是一张白纸,内容是什么呢?是重要人物(主要扶养者)母亲在内心的表象。这些表象不是如我们收藏的照片的底片存在与内心,而是以一种人际关系的形式存在的。这些表象被称为内在客体,由这些表象的关系而建构起来的内心世界叫内在客体世界。需要说明的是如同佛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结构一样,内在客体世界也是克莱因为了理解儿童内心世界而结构或构建的人为的理解框架。正是因为儿童有了内在的客体关系世界,才有了以后和母亲这个外在客体建立关系的潜能。也就是说儿童先有了内在的客体关系然后才建立了和实实在在存在的母亲这个人的关系。长大以后儿童和母亲的关系内化成一切人际关系的原型。所以克莱因的客体关系学说是一个本能基础上的儿童内在客体关系学说,而不是真正的客体关系学说。

  4.克莱因的基本观点:自我的核心与婴儿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与母亲的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更能成为建构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关于这句话,我们要弄明白几点:

  第一,克莱因认为自我是从出生就存在的,而不是弗洛伊德认为的自我是本我受挫后(不能够自己得到满足)发展出了自我。自我从内在客体关系而来。

  第二,母子关系的起源在克莱因看来,儿童与生俱来内心就有一个母性形象,也就是有一个潜能,这个潜能能引导他与抚养他的母亲产生互动,建立关系。

  第三,本能驱力让婴儿内心充满幻想,我们搞不清楚是什么躯体的感觉让婴儿产生了什么样的幻想。但我们可以看到月子里的小婴儿,在吃饱了睡着了的情况下,会莫名其妙的笑或哭,其实他还在睡着呢。俗话说这种情况是梦婆婆在教他知识呢。这些现象在克莱因那里就变成了婴儿内心世界的构想。

  和弗洛伊德不一样(弗洛伊德的本能概念里是不含有客体的;弗洛伊德也用客体这个概念,弗洛伊德的客体是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在人的心理之外。),克莱因认为内驱力天生就是朝向客体(一定是与之发生人际关系的人)的,每一个冲动和本能都与客体联系在一起的。克莱因特别重视死本能,认为是死本能让婴儿产生了毁灭自己的焦虑,为了降低焦虑,婴儿把部分死本能投射到外在客体上面,产生了一个坏客体的世界,生本能让婴儿把好的投射到外在客体,产生了好的客体世界,这些好的和坏的客体又被婴儿introject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婴儿的内心世界就有了好的内在客体和坏的内在客体了。至此克莱因不在讨论本能而转而讨论内在的客体世界了。

  把世界分为好与坏是克莱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分裂。这个概念说了一个防御机制,也说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状态。

  婴儿是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就象精神病人,但是幻想对婴儿来说就是真实的现实,它不是病态的,是对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是心理发展的基础。

  第四,儿童是怎么样建立母子关系的呢?本能让婴儿必须与一个客体相联系,首先这个客体是妈妈的乳房,这时出现了部分客体(不是哺育者整个人而是她的哺育婴儿的一部分)的概念。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刚出生婴儿是不能感知到整个母亲的,只能感知到乳房的存在,我们从奶妈可以理解这是真的,俗话说“有奶便是娘”。这个部分客体乳房对婴儿来说在克莱因的学说里,不仅仅是饥饱的问题,其意义还是与婴儿的感受相联系的。是与婴儿有情感联系的。乳房来了,有奶的婴儿有了好的感觉-----爱,乳房不在了,没有奶婴儿就有了坏的感觉-----恨。客体的概念是与心理机制联系在一起的。有了内部客体就有了内部客体关系世界(情感的世界)。内部客体关系世界的发展引导着婴儿和母亲建立关系。而母亲这个客体对婴儿的回应修正着婴儿的内部客体关系世界和婴儿的情感。这一点是克莱因所强调的。

  5.婴儿的内部客体关系发展-----两个基本状态:

  现在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其内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觉----坏的感觉;爱----恨。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到婴儿3—4个月大。婴儿把这样一个内心世界组织为一个状态,克莱因描述为偏执状态,后来又描述为偏执—分裂状态(也有的译为位态或态或心智状态),偏执—分裂状态用的防御机制是幻想,分裂。这时防御机制应对的是这个阶段的焦虑—迫害焦虑,其实是对自己存在的焦虑。克莱因的描述这时期婴儿由于出生的创伤,幻想着被迫害和被攻击,也幻想着攻击坏客体,有破坏性冲动,克莱因用了“掏空乳房”,咬,撕这样的动词形容婴儿的行为。

  儿童内心的偏执—分裂状态在6、7岁的孩子身上还能看到,比如孩子看小人书,会问,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他还需要把好和坏的客体分开来处理。在成人也能看到内心分裂的状态,比如边缘人格的人把一个人一会看成完全的好人一会又看成是全坏的坏人。在正常人也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刚刚接触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闪过这样的念头:这个人是好呢还是坏呢?随后才会有复杂的认知的处理,多角度的整合的认识这个人。

  婴儿在大约5个月至一周岁,心理迅速发展,随着心智发展的进步和成熟,婴儿有能力把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接受,这时婴儿体验到,原来没有好的坏的之分,好感觉坏感觉都是对一个人的感觉,爱和恨的也是一个人。好客体坏客体就是同一个人。婴儿希望保持住好客体,而好客体就是坏客体,是同一个客体,婴儿就担心和哀伤在先前对坏客体的攻击妄想会伤害了好客体,新的焦虑产生了,代替了旧的焦虑(迫害焦虑,对自体毁灭的焦虑),克莱因称为抑郁焦虑,抑郁焦虑是恐惧好客体的丧失。婴儿内心内疚感代替了破坏性冲动。婴儿也把这样情况的内心世界组织称为一个状态,克莱因称为抑郁状态。婴儿此时的担心、哀伤、内疚都是为客体的,是一种心理的成熟和进步,意义在于1、婴儿开始发展共情的能力,2、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客体关系。3、好的内在客体建立起来了,并且会日益取代被迫害的感觉。

  抑郁状态在成人,每当有客体丧失的时候会体验到,比如亲人去世,好友分手等等。心理的进一歩发展和成熟是修复抑郁状态,修复的经验包含了忍受失落、对失落的罪恶感与责任感,同时感觉到并非一切都随之失落了,有弥补此灾难的可能性且提供了一丝希望。修复是补偿能力开始成为核心,这意味着关系更多建立在关心和保护的基础上,破坏和毁灭的根基越来越弱。

  克莱因的两个位态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解儿童前念母期内心世界的发展,也要理解到两个位态间的流动一直是伴随着发展心理的,并且是一个普遍的心理过程。

 

 
上一篇: 人格心理学经典语录
下一篇: 心理IN词:跳槽惯性
CopyRight©2011  www.urainbow.net 雨后彩虹·徐州心理咨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952199456 0516-83729595 地址:徐州和平路57号,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4号楼123室  ICP备案号:苏ICP备11056161号
乘车路线:2路、11路、11附、50路、8路、49路、64路、56路、70路、606路、608路师大北门站下
通用网址:徐州心理咨询徐州心理咨询中心徐州心理医生
本站文字、图片、教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