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农历: ,欢迎您登录雨后彩虹·徐州心理咨询中心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心首页 心理
治疗
抑郁 强迫 人格障碍
恐惧 癔症 性 障 碍
疑病 焦虑 精神分裂
心理
咨询
人际 爱情 婚姻
两性 老人 学生
职场 成长 成瘾
心理
资料
 心理案例   心理图片   诊断标准
 减压音乐   心理视频   咨询理论
 心理常识   心理辞典   心理测量
心理
互动
 心理论坛
 你问我答
 心理博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预约   你问我答
预约流程   反馈通道
   
咨询须知 中心简介
了解咨询 咨询效果
治疗方法 保密原则

诊断标准
CCDM-3
DSM-IV
ICD-10

心理图片
趣味图片 错觉图片
两可图片 投射图片
心理活动 图片综合

心理测量
人际测量 性格测量
职业测量 爱情测量
趣味测量 健康测量
专业测量 智商测量
家庭婚姻 亲子关系

心理辞典
·心理IN词:跳槽惯性
·克莱因:儿童的“内在客体世..
·人格心理学经典语录
·人性效能历程模式
·多世代家庭治疗
心理案例
青少年心理 爱情困惑
婚姻家庭 职场心理
人际交往 考试心理
两性心理 心理黑洞

心理常识
心理百态 心理文摘
心理分析 心理人物
心理释梦 心理生活

咨询理论
精神分析 行为疗法
认知疗法 家庭治疗
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
催眠疗法 意象对话
绘画疗法 沙盘疗法
NLP疗法 其他综合

[歌曲] 大悲咒
[歌曲] 晨曲10
[歌曲] 天籁
[歌曲] 佛教音乐
[歌曲] 呢喃3
·精选--爆笑20篇
·网络雷人脑筋急转弯
·炎热夏天的清凉爆笑语录
·经典男女爆笑搞怪顺口溜
·精神病幽默
咨询导航
多动症 自闭症
品行障碍 学习困难
交往障碍 分离焦虑
亲子关系 网络成瘾
   当前位置:首页>>心理治疗>>人格障碍>>案例

神秘莫测的多重人格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 2011-5-18 16:18:19    浏览次数: 5638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周围,有一个人,有17个名字、17种不同的装扮、17种不同的发式、17种不同的声调和面孔、17种不同的性格、17种不同的生活,您会有怎样的感觉?我想,你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和迷惑。您首先的反应可能是不信,这太超乎我们的想象了,这能是真的吗?可是,这恰恰就是纪实体的心理分析小说《人格裂变的姑娘》中主人公西碧尔的现实。这部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它事实几乎都是真实、未加修饰的。她就是存在着17种不同的装扮、声调、面孔、性格和生活的那个人,活生生的人。心理学上,把这种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的现象,称做“多重人格”。

     您可能会问:人的性格本身就很复杂,很多人终生都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或人格,如果一个人有好几个、好几重人格,人岂不更复杂了吗?如果一个人有好几重人格的话,遇到紧要关头,该听哪个人格发出的指令呢?会不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呢?多重人格人格有什么危害呢?很多人觉得自己的性格中有好多矛盾的侧面,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多重人格呢?为什么会出现多重人格这种奇妙现象呢?下面,我们就循着大家的疑问,逐层解剖,揭开多重人格的秘密。

     其实,纯粹的多重人格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见诸报道的,还不足50例,而我国只有一些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正式报道。多重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达到17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即使进行了这样“科学的描述”之后,也还是难于使大家理解多重人格现象。我们不妨从《人格裂变的姑娘》中摘录一段“西碧尔不同人格一览”中的部分内容,使我们对于多重人格,能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西碧尔.伊莎贝尔(1923年):一个性格干瘪的人;醒着的自我。”“维多利亚(1926年):小名维基;一个自信的、世故的而又动人的金发女郎;西碧尔众多自我的记忆痕迹。”"佩吉(1926年):一位热心的、爱武断的、常常发脾气的小鬼,长着狮子鼻,留短发,一幅调皮的笑容。”还有“马西娅(1927):一位作家和画家;极易激动;脸呈盾形,长着灰色的眼睛和靠一边偏分的褐发。”“迈克(1928):西碧尔两个男性化身之一;一个木工和建筑工;长着深色皮肤、黑发、褐色的眼睛。”“西碧尔.安(1928年):无精打采,到了神经衰弱的地步;苍白,胆怯,长着灰金色头发,椭圆脸和直直的鼻子。”“鲁西(年份未明):是一个婴儿,一个未充分发育的自我。”“玛乔里(1928):安详、富有活力、很易发笑;一个逗乐的人;身材娇小,皮肤白,鼻子扁平。”最后,是“新的西碧尔(1965年):第17个自我;其余16位自我的混合物。”从这里,我们就会发现,西碧尔17种人格中的每一个人格,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面孔、发式和特殊独特的性格;其中既有“未发育的婴儿”,也有“其它16个自我的混合物”。既可以是一个“自信世故的金发女郎”,还可以是“易激动的画家和作家”或“无精打采,到了神经衰弱的地步;苍白,胆怯的西碧尔.安“,。除了“婴儿和不同年龄的女人”,还可以是作为木工或建筑工的“男人化身”。她的多重人格人格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又相互矛盾。

      一个人如果拥有多重人格的话,遇到压力或危急关头,该受哪一个人格支配呢?会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对人的控制权,而出现严重混乱状态呢?其实,多重人格的各个亚人格都是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所以,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心理学翻版。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者“变形虫”来理解多重人格,也许会更形象、更直观。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读到这里,您可能会想,“多重人格人格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多好呀!我也希望自己拥有多重人格,怎么能说多重人格是病态呢?怎么还要去治疗和消除多重人格呢?这多愚蠢!”的确,从表面上看,多重人格是有诸多灵活多变的适应性好处,但是,这种多变的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只有了解了这些代价,您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多重人格的利弊。下面谈到的,就是多重人格的代价。
  
     本质上,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每种亚人格就是针对某种特殊环境的特殊防御。通俗地讲,就是在不同环境下,穿不同的“衣服”。由于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所以,由亚人格制做的“衣服”将会变得非常的厚重,使穿着衣服或人格面具的人会不堪重负,将无暇真正享受人生,整天忙于换“衣服”,支撑厚重的“衣服”,为“衣服”添上各种迷惑别人和自己的眩目色彩或样式。这样的人,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忙得整天疲于奔命。因为,尽管有多姿多彩的多重人格,但是,它们是虚弱、恐惧和不安全感的产物,各种亚人格的轮番出演,不是为了乐趣或幸福,是为了满足安全感。多重人格既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用来保护自己的复杂武器,同时,又是妨碍多重人格本人发展和享乐的累赘和障碍。所以,在外人看来,多重人格是一种新奇神秘的心理现象,而就多重人格本人来讲,却是一种无尽的徒刑和悲剧。对于多重人格者的分析也证实,每个多重人格者几乎都有一个充满辛酸和创伤的童年。他们的家庭环境普遍充满了暴力、矛盾、强权、虐待以及混乱的情感。具有17种亚人格的西碧尔的母亲,就是个暴虐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针对矛盾分裂的环境,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出矛盾分裂的应付方式和人格,多重人格,就是儿童对付严酷的成长环境的最典型、最悲惨的例证。多重人格是儿童面对恶劣的成长环境的时候,做出的无奈的、同时也是充满智慧的选择。它证明了这样一条生命法则:“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命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生存和表达方式。生的欲望是不可战胜的”。

     纯粹的多重人格毕竟是少见的,心理门诊中更多见的是一种“亚多重人格状态”,或者“多重人格倾向”。这种心理障碍接近于多重人格,但是,每个亚人格的独立性不是很固定,各个亚人格之间不是彼此浑然不知、毫无联系。简而言之,多重人格倾向的分裂程度,要稍弱于纯粹的多重人格。所以,这样的心理障碍也要比真正的多重人格相对容易治疗。
读到这里,您可能会说:“我看自己或某个朋友就象多重人格”。的确,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些人显得很象“多重人格心理障碍”,但是,这种多重人格更多见的当然不是纯粹的“多重人格心理障碍”或“多重人格倾向”,而是我们人格自身的多种适应性。我喜欢称之为“轻度的多重人格倾向”,这种人的性格或情感虽然波动较大,也似乎变化多端,但是,基本可以保持在一定的平稳和健康的范围内。大部分艺术家都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能使艺术家们的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同样一种东西在某种情况下会带来危害,在另一种情况下,又会为人类造福。多重人格现象也是如此。
 
     最后,我引用一句拉丁谚语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从身陷逆境到吉星高照。”但愿多重人格者能够从“身处逆境”者,转变为“吉星高照”的人。
  
     心理医生 苏晓波 编辑:dazhi 
   
 

 
上一篇: 表演型人格障碍案例
下一篇: 什么是回避型的人格障碍?
CopyRight©2011  www.urainbow.net 雨后彩虹·徐州心理咨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电话:13952199456 0516-83729595 地址:徐州和平路57号,江苏师范大学云龙校区4号楼123室  ICP备案号:苏ICP备11056161号
乘车路线:2路、11路、11附、50路、8路、49路、64路、56路、70路、606路、608路师大北门站下
通用网址:徐州心理咨询徐州心理咨询中心徐州心理医生
本站文字、图片、教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232号